中医药基本常识与基础( 五 )


中医运用阴阳对立统一的观念来阐述人体上下、内外各部分之间,以及人体生命同自然、社会这些外界环节之间的复杂联系 。阴阳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是维持和保证人体正常活动的基础;阴阳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和破坏,则会导致人体疾病的发生,影响生命的正常活动 。
五行学说,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
运气学说,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
脏象学说,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与脏象学说密切相关 。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 。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与其相关的中医学、药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中药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中药鉴定、设计、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系统的中药学专业的基本训练,具有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备、质量控制评价的基本能力 。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中医药基本理论和熟悉临床用药的基本知识;
2.掌握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检测的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中药质量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3.掌握中药药理学与毒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实验技能;
4.具有中药炮制加工、制剂制备和制剂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5.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政策与营销的基本知识;
6.了解中药学科的学术发展动态 。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中药学、药学、中医学
主要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资源学、中药化学、药理学、中药药理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药事管理学 。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一般安排22周左右 。
脚气偏方内科单方
1.黄豆米皮糠(民间方)
主治:脚气 。
配方:黄豆100克,米皮糖160克 。
用法:将黄豆与米皮糠用水炖熟吃 。
2.红枣陈皮赤豆汤(民间方)
主治:脚气肿痛 。
配方:陈皮4克,赤豆70克,花生仁120克,红枣10枚 。
用法:将陈皮、赤豆、花生仁、红枣用水煎煮熟食用 。
按注:一方无陈皮,一方再加大蒜无陈皮 。
3.麦芽煎(民间方)
主治:脚气 。
配方:麦芽适量 。
用法:将麦芽用水煎服 。
4.冬瓜赤小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
配方:大冬瓜一个,赤小豆130克 。
用法:将冬瓜切盖去内瓤,装入郝小豆,放糖水中煨熟淡食,或焙燥为丸食,或加水煮至烂熟,分二、三次食 。
按注:一方无大冬瓜加蜂蜜也可 。
5.皮骨黄豆(民间方)
主治:脚气 。
配方:黄豆100克,陈皮3克,羊脚骨150克 。
用法:将黄豆、陈皮与羊脚骨用水炖烂,适加调味品盐等食用 。
按注:一方无黄豆 。
6.青鱼煮韭黄《民间便验荟萃》
主治:脚气 。
配方:青鱼500克,韭黄250克 。
用法:青鱼洗净,加韭黄煮食 。
7.白扁豆散(民间方)
主治:脚气浮肿 。
配方:白扁豆适量 。
用法:磨成粉,饭前每次10克,用灯心草煎汤调服,每日3次 。
8.花生红枣凤瓜汤《食疗百病》
主治:脚气 。
配方:花生90克,红枣10粒,鸡脚10只,瘦肉120克,陈皮1/4个 。
用法:红枣去核,与余料齐洗净 。鸡脚连同瘦肉飞水冲净 。陈皮水先煲沸,加入各材料煲2~3小时,调味即可 。佐餐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