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立民认为,由于拜登政府过分强调美国对华战略竞争,尽管中方尽最大努力将中美竞争限制在“较量性对立”阶段,但“我恐怕要承认,中美关系已经处于‘对抗性对立’状态,并朝着‘仇视性对立’方向发展” 。
傅立民表示,美国不仅应该优先考虑对华关系中的合作部分,而且应该从总体层面认识中美合作的重要性 。“美国当下面临多重国内问题,亟须大力改革开放 。”中美合作领域广泛,不应局限于应对气候变化和防止核武器扩散等有限的几个方面 。他说,国际环境和平稳定、全球互联互通不受干扰、本国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并向前发展——这些都是两国的共同需求,也符合双方共同利益 。
在进一步分析政治家的领导力时,傅立民感叹本届美国政府既未充分履行教育公众的职能,在外交事务上也不具备老一辈中美领导人拥有的同理心 。
傅立民说,在体现领导力的诸多层面中,教育公众对时局有准确认识是重要一环 。教育者要有反驳主流观点的能力,要对普遍共识发起挑战并劝说人们相信不同的事情 。做到这些需要有胆识,“这是我(在本届美国政府领导人中)没有看到的” 。
“外交活动所要求的是另一种品质,即同理心,”傅立民说 。多数情况下,外交活动的目的是劝说对方改变对己方的看法,从而实现己方利益 。“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必须先了解对方的看法 。我没有看到美方为此所做的努力 。”
傅立民向采访人员介绍了其著作《论实力:治国方略与外交艺术》 。傅立民说,他在该书中以当年基辛格和周恩来为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进行的谈判为模板,讨论外交对话过程的共性 。“如今,中美之间没有这样的对话了,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
延伸阅读:
美国会现罕见一幕:议员要求把中国媒体报道纳入记录
“不好意思,(你说的)这是中国那份《环球时报》吗?
当地时间28日,美国国会听证会,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林·卡尔回答一名质询他的美国议员时,问出这样一句话,一下子勾起《华盛顿邮报》、“商业内幕”等美国媒体的关注,引发他们报道美国会这罕见的一幕 。
据多家美国媒体报道,这场听证会的主题是国会监督美国政府对乌克兰援助的使用情况 。当时向卡尔发出质询的美国议员名叫马特·盖茨,《华盛顿邮报》形容他是美国国会中反对华盛顿援助乌克兰的重要批评者之一 。从美国媒体报道看,他对中国的态度也较为强硬 。在所谓“中国间谍气球”事件在华盛顿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他公开宣称“TikTok对美国威胁比气球更大”,拜登政府应该炸掉的是它 。

文章插图
马特·盖茨2月28日在听证会上发言 。图自美媒
就是这样的马特·盖茨,在28日听证会上向卡尔问了一连串问题 。其中一个提问是,“亚速营是否拿到了美国援助的武器?”
根据《华盛顿邮报》报道和现场视频显示,卡尔回答说自己对此并不知情,并询问盖茨是否有可以提供的信息 。盖茨此时要求美国国会收录一份“《环球时报》的报道” 。他介绍说,这是《环球时报》所做的一份调查报道,认为有证据显示美国可能支持了有新纳粹性质的亚速营 。他还进一步介绍了《环球时报》该报道的内容,并询问卡尔,你是否不同意这篇报道的内容?
卡尔此时提出了本文开头的问题:不好意思,(你说的)这是中国那份《环球时报》吗?
从反应上看,盖茨最初且快速的回答是,“不是” 。但他很快又低头查看了一下,改口说 “是,也许是” 。《华盛顿邮报》说,此时他脸上流露出了明显的意外,显然他在提到《环球时报》文章时,并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
而逮住机会的卡尔迅速插话,宣称自己“一般来说,我不会从那么表面上就相信北京的宣传” 。
之后,盖茨又一次追问,这篇报道的指控到底真实与否,而卡尔仍然将其归于“北京的宣传” 。最终的结果是盖茨“妥协”,放弃了追问 。

文章插图
科林·卡尔出席2月28日听证会 。图自美媒
就是这样一幕涉及《环球时报》的问答,在美国媒体眼中颇具新闻性,按照他们的描述,一位属于保守派的美国议员竟然要求把中国的《环球时报》的报道纳入国会记录,显得十分“罕见” 。而无论《环球时报》报道的“亚速营可能拿到美国援助”的调查是否详实,内容是否准确,一句“不会那么表面地就相信北京的宣传”,就让五角大楼官员轻松地挡住议员的质询 。